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【本草驿站】专栏大资本配资,逢周六推送!栏目文章均由医院药学部中药师撰写。内容包括:岭南本草故事、常用本草功效介绍、本草药膳、中药及中成药的日常使用等,实用、精彩!敬请关注!
有“纯阳之草”之称的紫苏
图文/药学部 杨棣华主管中药师
李时珍称紫苏为“纯阳之草”,是因为其盛长于盛夏阳气最旺之时,认为“得天地至阳之精华”,故药性蕴含纯阳之气,尤善祛除阴寒湿邪,能给脾胃增添阳气和动力,把胃里的寒气、湿气都发散出去。
紫苏的药用有紫苏叶、紫苏梗、紫苏子。下面我们来了解下紫苏叶。
根据《中国药典》规定要求,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(或带嫩枝)。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紫苏原名苏,始载于《名医别录》,列为中品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记载:“苏性舒畅,行气和血,故谓之苏”。陶弘景所著的《本草集经注》记载,“苏,味辛,温。主下气,除寒中,子尤良。叶下紫色而气甚香,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,名野苏,不堪用”。
紫苏又称紫舒,相传还与东汉名医华佗有关。一次华佗在某地水边采药,无意中发现一只水獭因吃了螃蟹,难受在地上打滚,但是找到一种紫色的草吃了后竟安然无事。后来华佗用这种紫色的草熬汤救治了因多食螃蟹腹痛的患者。因该草紫色,患者喝后病痛解除,顿觉舒服,故称之为“紫舒”。
性状
叶片多皱缩卷曲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,长4~11cm,宽2.5~9cm。先端长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圆锯齿。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紫色,疏生灰白色毛,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。叶柄长2~7cm,紫色或紫绿色。质脆。带嫩枝者,枝的直径2~5mm,紫绿色,断面中部有髓。气清香,味微辛。
与非药典品白苏、回回苏的区别
《本草纲目》中提到紫苏的栽培问题:“紫苏、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大资本配资,或宿子在地自生……肥地者面背皆紫,瘠地者面青背紫,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,乃荏也”。
明代《本草乘雅半偈》记载:“紫苏茎方叶圆,叶端有尖边作锯齿,肥地者叶面背俱色紫,瘠地者仅背紫面青。回回苏茎叶俱紫,叶边锯齿极细密,叶面交纽若剪绒状,宛似鸡冠”。
紫苏(边缘圆锯齿)
回回苏(锯齿极细密剪绒状)
白苏(面背皆不紫)
性味功效
紫苏辛,温。归肺、脾经。有解表散寒,行气和胃的功效,用于风寒感冒,咳嗽呕恶,妊娠呕吐,鱼蟹中毒。
紫苏叶中主要含有挥发油、黄酮和花色苷类、酚酸类、苷类、三萜类和甾体及其他化合物,还包含有机酸、类胡萝卜素、脂肪酸、维生素和金属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。
现代药理研究主要集中于挥发油、黄酮类、酚酸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作用机制,结果表明其具有抗炎、抗氧化、抗菌、抗肿瘤、抗抑郁等功效。
注意事项 大资本配资
紫苏性温,主疏泄,主下气,故阴虚、气虚及温病患者慎用。
药膳茶饮
紫苏也是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首批药食同源植物。紫苏粥、紫苏茶等以美容保健作用流行于民间。
1
紫苏姜枣茶
原料:鲜紫苏叶5-10g、生姜3片、红枣3-5颗(去核)
做法:先放姜片、红枣于煲中煮沸,加入切丝的紫苏叶,文火煮3分钟左右,关火焖2分钟左右即可。
功效:暖胃散寒、增强免疫。生姜温中驱寒,紫苏叶行气解表,缓解胃寒胀满、消化不良;红枣补气养血,调和营卫。
适合人群:风寒初起、鼻塞畏寒者。
注意事项:胃热上火、阴虚者忌用。
2
紫苏叶拌黄瓜
配方:鲜紫苏叶50g、黄瓜250g,盐、糖、白醋、香油适量。
做法:紫苏叶切碎,黄瓜切丝,加调料拌匀即可。
功效:有行气和胃、开胃消食的作用。
适合人群:暑湿导致的食欲不振者。
作者介绍
杨棣华
药学部主管中药师
执行编辑 | 杨秋雨、张诗琦、潘晓佳
责编 | 梁幸琳、王爔晨
审核 | 刘苡婷
审定 | 方熙茹 大资本配资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